图片
<本文以清·张志聪《黄帝内经集注》为主要参考,同时参考古籍《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.十二卷.唐.王冰.注.宋.林亿.校.明成化十年熊宗立种德堂刊本》以及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.二十四卷.唐.王冰注.宋.林亿等奉敕校正.孙兆.重改误.明代影宋刊本》,并结合现代田合禄、王洪图、徐芹庭、张其成、张景明等易医名家解读,梳理汇总。
历来文化传承均为口传心授,古文意义多重,翻译白话,尽显词不达意,故未进行白话解释,全书解读完成后,将分类梳理,系统解读。
仅供参考,特此说明!望共同学习进步,感谢!>
明·马莳《素问注证发微》云:“阴阳者,阴经阳经也。其义论离合之数,故名篇。
“阴阳离合”,注有二:⑴ 认为即一阴和一阳而言。阴经和阳经,离之则为二,合之则为一。如张介宾《类经·经络类·二十九》注:“分而言之为离,阴阳各有其经也;并而言之为合,表里同归一气也”;吴昆《素问吴注》亦同此说,注云:“此言阴阳,经之阴阳也。阳表阴里谓之离,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。又异者为离,同者为合” 。(2)阴阳各分太少厥(阳明)为离,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,如高士宗《素问直解》云:“离则有三,合则为一,从三而十百千万,皆离也;三阳归于一阳,三阴归于一阴,皆合也”。
黄帝问曰:余闻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,人亦应之。今三阴三阳,不应阴阳,其故何也?
按: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,皆出于地之阴,出则为阳,合则归阴,与天地定位,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,故帝设此问,而名曰“阴阳离合论”也。《阴阳系日月论》曰: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其合之于人,腰以上为天,腰以下为地,故足之十二经脉,以应十二月,月生于水,故在下者为阴。手之十指,以应十日,日主火,故在上者为阳,曰大小月,三百六十日成一岁,人亦应之,与日月论文义相同。
“三阴三阳”,三才的阴阳划分?
岐伯对曰: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数之可千,推之可万,万之大,不可胜数,然其要一也。
阴阳者,有名而无形,不可胜数,然其要道,归于一也。易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莫子晋曰:天地定位,日月营运,寒暑往来,阴阳出入,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。
“然其要一也”;1、指离合。王冰注;“一,谓离合也。虽不可胜数,然其要妙,以离合推步,悉可知之;2、指一阴一阳也。吴昆注:“言阴阳之道始于一,推之则十百千万不可胜数,然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”;3、谓阴阳变化之理。张介宾注:“谓阴阳之道,合之则一,散之则十百千万,亦无非阴阳之变化。故显微大小,象体无穷,无不有理存焉。然变化虽多,其要则一,一即理而已。
天覆地载,万物方生。未出地者,命曰阴处,名曰阴中之阴。则出地者,命曰阴中之阳。
天覆地载,万物方生,言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然天地之化育万物,由四时之阴阳出入,而能生长收藏,为万物之终始。未出地者,命曰阴处,言处于阴中,而为阴中之阴。则出地者为阳,其名曰阴中之阳,言从阴中所出而为阳也。
《周礼·春官大宗伯》:“五命赐则”。注:“则,地未成国之名”,是则字之确义。上文言“未出地者”,此言“则出地者”,虽出地而未成者也。
阳予之正,阴为之主。
向明处曰正。予,我也。言在地之气,乃阴中之阴,故阴为之主。以我所主之气,而向明处欲出者为阳。,曰阳予之正也。如圣人南面而立,前曰广明,乃室之向明处也。后曰太冲,乃阴为之主也。是以三阳皆根起于阴。
故生因春,长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则天地四塞。
生长收藏者,地之阴阳也。春夏秋冬者,天之阴阳也。此复言地气之出入,又因天气之四时,而为之生长收藏,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,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。夫天有阴阳,地有阴阳,三阴三阳之气虽出于地,而又当于天之阴阳相交。
阴阳之变,其在人者,亦数之可数。
天地之阴阳,数之可十可百,推之可千可万,阴阳之变,其在人者,亦不可胜数也。如人之身半以上为阳,身半以下为阴。手之十指为阳,足之十二经脉为阴。背为阳,腹为阴。左为阳,右为阴。外为阳,内为阴。腑为阳,脏为阴。与三阴三阳不相应也。
帝曰: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。
离则为三阴三阳,合则为一阴一阳。
岐伯曰:圣人南面而立,前曰广明,后曰太冲。
南面者,人君听治之位,故曰圣人。然人皆面南而背北,左东而右西,以圣人而推及于万民也。南面为阳,故曰广明。背北为阴,而曰太冲。太冲乃阴血之原,位处下焦。上循背里,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。
王冰注:广,大也。南方丙丁,火位主之,阳气盛明,故曰大明也。向明治物,故圣人南面而立。《易》F:'木相见乎离。',盖谓此也。然在人身中,则心藏在南,故谓前曰广明;冲脉在北,故谓后曰太冲。然太冲者肾脉,与冲脉合而盛大,故曰太冲。
太冲之地,名曰少阴。
太冲所起之地,为足少阴之处。
少阴之上,名曰太阳。
少阴与太阳合,阳出于阴,故在阴之上。
太阳根起于至阴,结于命门,名曰阴中之阳。
至阴,穴名。在足小指外侧,太阳经脉之根,起于此也。结,交结也。按:《灵枢根结篇》曰:太阳结于命门,命门者,目也。阳明结于颡大,颡大者,钳耳也。少阳结于葱笼,葱笼者,耳中也。太阴结于太仓,少阴结于廉泉,厥阴结于玉英。
中身而上,名曰广明。
身半以上,天气主之。身半以下,地气主之。阳出于阴,从下而上,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。先以前面为阳,此复以中身而上为阳。
广明之下,名曰太阴。
太阴主中土,而为阴中之至阴,故位居广明之下。
太阴之前,名曰阳明。
太阴与阳明合,并主中土,故位居太阴之前。
阳明根起于厉兑,名曰阴中之阳。
厉兑,穴名,在足大指次指之端,乃足阳明经脉之所起。
厥阴之表,名曰少阳。
太阳之气在上,故曰少阴之上。两阳合明曰阳明,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,故曰太阴之前。厥阴处阴之极,阴极于里,则生表出之阳,故曰厥阴之表。盖以前为阳,上为阳,表为阳也。曰上、曰前、曰表者,言三阳之气也。曰至阴、厉兑、窍阴者,言三阳之经脉也。手足十二经脉,主三阴三阳之气,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,在气相搏,命曰一阴一阳耳。
少阳根起于窍阴,名曰阴中之少阳。
窍阴,穴名,在足小指次指之端。少阳主初生之气,故名阴中之少阳。三阳之气,皆出于阴,故曰阴中之阳,而只论足之三经也。
是故三阳之离合也,太阳为开,阳明为阖,少阳为枢。
阴阳之气,分而为三阴三阳,故有开阖枢也。太阳者,巨阳也,为盛阳之气,故主开。阳明合于二阳之间,故主阖。少阳乃初出之气,故主枢。
离,谓别离应用。合,谓配合于阴。别离则正位于三阳,配合则表里而为藏府矣。开阖枢者,言三阳之气,多少不等,动用殊也。夫开者,所以司动静之基。阖者,所以执禁固之权。枢者,所以主动转之微,由斯殊气之用,故此三变之也。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太阳为关,阳明为阖,少阳为枢,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。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阳。阖折,则气无所止息,悸病起。故悸者,皆取之阳明。枢折,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。故骨摇者,取之少阳。’《甲乙经》同。
《灵枢·根结》:“太阳为开,阳明为合,少阳为枢。”有开则通于外,有合则应于内,开合失职则神机化灭,所以能开合者,皆赖其枢。
开、阖、枢?“关”,指门栓,其变动为开;“阖”,指门扇,其变动为闭;“枢”,指门轴,其变动为转。三阳经中,太阳居阳分之表,为关;阳明居阳分之里,为阖;少阳居阳分之中,为枢。三阴经中,太阴居阴分之表,为关;厥阴居阴分之里,为阖;少阴居阴分之中,为枢。
三经者,不得相失也。抟而勿浮,命曰一阳。
开阖者,如户之扉。枢者,扉之转牡也。舍枢不能开阖,舍开阖不能转枢,是以三经者,不得相失也。开主外出,阖主内入,枢主外内之间,若抟于中而勿浮,则合而为一阳矣。
帝曰:愿闻三阴。岐伯曰:外者为阳,内者为阴。
阳气出而主外,阴气升而主内。
然则中为阴,其冲在下,名曰太阴。
阴阳二气,皆出于下,阴气出而在内,是以中为阴,其所出之太冲在下,而冲之上名曰太阴。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,故三阴三阳,皆以太冲为主。
〔中为阴〕1、中,谓腹中。吴昆注:“腹中为脾,冲脉在脾之下,冲为阴,故脾名曰太阴。2、中,谓人身之中半。马莳注:“然则人身之中半,当为阴经,其冲脉则在下:而居冲脉之上者,脾也。脾者,名曰太阴。”3、中者,内也。高士宗注:“由外阳内阴之义,而推论之,然则中为阴,中亦内也。太阴坤土在内,而居中也。
太阴根起于隐白,名曰阴中之阴。
隐白,穴名,在足大指端。太阴为阴中之至阴。
太阴之后,名曰少阴。
中为阴,故曰后曰前,言阴气出于下,而并处于里之中也。
少阴根起于涌泉,名曰阴中之少阴。
涌泉,穴名,在足心下,蜷指宛宛中。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,故为阴中之少阴。
少阴之前,名曰厥阴。
少阴主水,厥阴主水生之木,故在少阴之前。
厥阴根起于大敦,阴之绝阳,名曰阴之绝阴。
大敦,穴名,在足大指三毛中,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。阴在下,故论足之三阴也。十一月一阳初生,厥阴主十月,为阳之尽,故曰阴之绝阳。两阴交尽,名曰厥阴,故为阴之绝阴。
是故三阴之离合也,太阴为开,厥阴为阖,少阴为枢。
太阴者,三阴也,为阴之盛,故主开。厥阴为两阴之交尽,故主阖。少阴为一阴之初生,故主枢。
《九墟》云:'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隔洞,隔洞者,取之太阴;阖折则气弛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阴;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阴',《甲乙经》同。
三经者,不得相失也,抟而勿沉,命曰一阴。
阴气从下而出,在内之中,抟聚而勿沉,命为一阴也。阳气主浮,故曰勿浮,阴气主沉,故曰勿沉。盖三阳之气,开阖于形身之外内;三阴之气,开阖于内之前后。故曰阳在外,阴之使也,阴在内,阳之守也。
阴阳𩅞𩅞(冲),积传为一周,气里形表,而为相成也。
𩅞𩅞,气之往来也。积,谓积脉之动也。传,谓阴阳之气流传也。阴气积于内,阳气传于外,日出而阳气始生,日中而阳气隆,日晡而阳气衰,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,一昼夜而为之一周。阴气开阖于里,阳气出入于形表,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。
夫脉气往来,动而不止,积其所动,气血循环,应水下二刻而一周于身,故曰积传为一周也。然荣卫之气,因息游布,周流形表,拒捍虚邪,中外主司,互相成立,故言气里形表,而为相成也。
“𩅞𩅞”,《易·系辞》云:“憧憧往来”,《说文》:“憧,意不定也”,《广雅》:“憧,往来也”,与刘表释《易》同。注云:“一本作冲冲”。熊宗立《内经音释》:“谨音中,别本作冲冲”。作“冲”涉上文“后曰太冲”而。此篇三阳三阴之离合,有离有合,即意不定之象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配资平台开户-专业配资论坛-配资头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