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世界都盯着中美两国的动向。10月,在韩国釜山金海机场,一场看似低调、实则意义重大的会谈悄然落幕。当天,两国宣布了一个“看上去还不错”的结果:暂停关税战一年,出口管制暂缓一年,海事制裁你来我往地撤了。
听起来是不是挺“双赢”?可别被表象骗了,这其实更像是一场“战略性的休战”,而不是“皆大欢喜”的终局。 一、“休战”≠“和解”! 先说最核心的——关税问题。别看现在暂时不加新的关税了,但老账可还在!记得特朗普当年一口气搞了四轮“301关税”吗?那时候对中国产品的平均税率干到了20%左右。
后来拜登上台后,虽然稍微松了一点,降到了10%左右,但别忘了,特朗普今年又加上了两项新税:一个是“芬太尼税”,一个是“对等关税”,各10%。合起来,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实际加税水平还是在30%左右。 那中国这边呢?也不是吃素的,反制措施一上来,加权平均税率差不多也维持在28%。这就意味着,所谓的“休战”,只是暂时不再继续加码,原来的“伤痕”一个都没抹掉。
二、科技封锁,一点没松! 在芯片、AI、EDA软件这些高科技领域,美方的“封锁墙”依旧高高耸立。 比如,英伟达的B30A芯片,还是不能卖给中国。别看他们暂停了“50%穿透规则”,但这更多是个姿态,核心技术的出口限制可没松动。
中国这边虽然也做了点让步,比如暂停了10月刚刚追加的稀土出口管制,但4月开始实行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还是在执行。像永磁靶材这种关键原材料,想要出口?还得逐级审批。 说白了,这场博弈暂时踩了刹车,但脚还没离开油门。 三、产业对抗,刚刚开始! 除了关税和科技,产业政策的较量也没停。
美方一边高喊“中国产能过剩”,一边自己却大搞实体清单、技术壁垒。新能源、光伏、造船这些“热点行业”的调查虽然暂缓了,但美方什么时候“翻脸”重启调查,谁也说不准。中美之间,表面上握了手,骨子里还在掰腕子。 所以说,这次所谓的“和解”,其实只是局部的、战术层面的缓和。战略层面的较劲,远没到头! 四、这场磋商,中国赢在哪? 虽然这场谈判没有让中国“完胜”,但也绝不是被动挨打。相比以往,中国展现了三个非常关键的优势:
1.打出了“对等反制”这张牌! 过去,美国一发飙,日韩这些国家往往得“跪着谈”:砸钱投资换关税减免。可中国这次不一样,直接用稀土、大豆、港口费用等方式,精准反击,硬刚到底。 美方这次撤回制裁,可不是因为中国承诺啥大投资,而是因为中国手里真有牌,打得准,打得狠。 2.稀土牌打出了威慑力! 美方暂停“穿透规则”,其实是承认了一个现实:他们的供应链,根本扛不住稀土断供的风险。
而中国这边也不急着完全取消稀土限制,而是保留了“随时调控”的空间。这就好比手里握着一张王牌,啥时候出,全看对手动作。 3.赢下了“关键一年”的窗口期! 这一年,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! 一方面,国内企业可以加速攻关7纳米以下芯片,努力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;另一方面,中国已经把出口市场多元化做得越来越成熟了,对美出口比重已经降到15%以下。
未来目标就是——继续降!最好干到10%以下。这样一来,谁还怕你制裁? 五、这不是终点,而是下一轮博弈的起点! 这场“吉隆坡协议”,本质上就是中美之间一场经济领域的“相互核威慑”:谁也不敢真正踩死油门,因为大家都清楚,一旦真撕破脸,谁都讨不了好。 美国知道它的稀土供应链脆得很,即使找上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日本,也得五到十年才能补上缺口。
而中国也清楚,自己还需要时间来搞定高端芯片、自主技术和市场多元化。 所以,这一年,既是缓冲期,也是备战期。 一年之后会发生什么?没人能打包票。 但可以预见的是: 如果美国重启制裁,中国的稀土限制将更加精准、更加严厉; 如果中国技术突围成功,美国的封锁策略将彻底失效。 最终决定胜负的,不是在谈判桌上,而是在实验室、在工厂、在全球市场。
写在最后: 跟战争一样,贸易战的本质,也是“你死我活”的较量。 今天的“休战”,不是结束,而是下一轮博弈的开始。 谁能笑到最后?靠的,不是嘴皮子,而是硬实力!
盛达优配-配资平台开户-专业配资论坛-配资头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